操控型攻擊者學生小組(中學)

介紹

本部份詳列出中學操控型攻擊者小組內容。小組的進程會被劃分為六個階段,透過真實個案及模擬影片,讓大家了解工作員應如何循序漸進地運用認知行為治療法幫助操控型攻擊者。

小組大綱

節數 認知行為治療法之運用 活動目標
1 與組員建立互相尊重的治療關係 操控型攻擊者的頭腦非常清晰,思想敏銳,行事審慎,不輕易表達自己。所以對於操控型攻擊者小組,工作員能與組員建立關係,這點尤其重要。與組員建立互相尊重的關係,能減低組員對工作員及小組的戒心,增加對小組的歸屬感
2 探索組員童年時的經驗 (Childhood Origin) 根據Bandura的社會學習理論 (1986, 1999),操控型攻擊行為透過模仿他人的行為而習得的。Skinner (1953) 認為,從攻擊他人這行為中獲得的益處,會成為攻擊者的誘因,因而複製及重演這些行為,所以了解組員童年時的經驗 (Childhood Origin),有助工作員明白他們攻擊行為背後的目的及增強物 (Reinforcement),並對組員作出準確及全面的評估
3 識別組員的行為反應 操控型攻擊者理智地思考各種攻擊行為的可行性及計算風險,然後冷靜地考慮攻擊行為的方法,以達到自己所期望得到的益處 (Crick & Dodge, 1994)。識別組員的行為反應(包括組員曾經考慮及實踐的行為反應,以及各種行為的成效),有助工作員全面評估組員的攻擊行為,並明白組員進行各種行為時的考慮
4 識別組員的情緒反應 操控型攻擊者有冷血及缺乏感情的特徵 (Callous-unemotional Traits),而且缺乏同理心,只集中看事件及事後能獲得的益處,並且難於表達內心感受。工作員必須協助組員增加對情緒的認識及評估組員被壓抑的情緒
5 教導組員認識A-B-C概念
辨識 (Detect) 組員的非理性想法
運用A-B-C概念,透過小組討論及角色扮演,反映組員自己的想法,讓工作員可確切地了解組員的操控型攻擊行為背後的非理性想法
6 營造壓力,讓組員感到改變的迫切性,從而作出改變 操控型攻擊者對後果傾向作正面的評價 (Poulin & Boivin, 2000),忽略攻擊行為帶來的負面後果。透過代入真實的欺凌事件,讓組員了解事件中的嚴重後果,客觀地了解整件事件
7 辨別 (Discriminate) 組員的非理性想法和拆解 (Debate) 組員的非理性想法 介紹合情、合理、合法的概念,讓組員辨別非理性想法中不合理的地方。操控型攻擊者常有的非理性想法,包括「當事情不如自己所願時,就是最慘和最可怕的情況」、「每個人都應該有足夠的能力、智慧和成就,才算有價值」及「對於身邊的事物,人是要有完美的控制」等。透過合情、合理、合法的概念,拆解組員的非理性想法
8 建構新的理性想法、情緒及行為反應 透過拆解及行為練習,建構新的理性想法、情緒及行為反應
9 行為練習: 同理心訓練 操控型攻擊者對受害者缺乏同理心,也可能對受害者存有誤解。從真實的事例中,受害者親身說出在學校面對欺凌事件的感受,藉此衝擊組員對受害者故有的不正確看法
10 結束治療及預防復發 檢視及欣賞操控型攻擊者在小組的改變,鞏固成功經驗

個案研究

小組前準備

個案闡述(節錄《有教無「戾」-校園欺「零」計畫實務手冊第五冊》 p.26 - 28)

小組第一次見面

個案闡述(節錄《有教無「戾」-校園欺「零」計畫實務手冊第五冊》 p.29 - 33)

小組初期

個案闡述(節錄《有教無「戾」-校園欺「零」計畫實務手冊第五冊》 p.34 - 37)

小組中初期

個案闡述(節錄《有教無「戾」-校園欺「零」計畫實務手冊第五冊》 p.38 - 43)

小組中後期

個案闡述(節錄《有教無「戾」-校園欺「零」計畫實務手冊第五冊》 p.44 - 47)

小組後期

個案闡述(節錄《有教無「戾」-校園欺「零」計畫實務手冊第五冊》 p.48 - 50)

回頂端

© 2019 香港城市大學 有教無「戾」校園欺「零」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