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教授研究團隊研究成果

從 2019 年張華教授加入香港城市大學至今, 張華教授研究團隊發表和接受發表的學術論 文超過 100 篇,其中和貴金屬納米材料製備 與應用相關的主要代表性的工作列舉如下:

1. 我們報導了一種簡便且普適的晶種合成法來 實現具有非常規六方密堆(hcp,2H 型)晶 相的 Pd 基合金納米材料的可控製備,通過 簡單調控反應時間可以實現對所得 PdCu 納 米合金顆粒的組分的有效控制。此外,利用 已合成的 2H-PdCu 合金納米顆粒為範本,借 助 Pt 原子對部分 Cu 原子的置換反應,可以 誘導 Pt 在 2H-PdCu 合金納米顆粒中的摻雜, 進而製備得到具有非常規 2H 相的三金屬 PdCuPt 合金納米材料(圖 1)。研究結果表 明,該類非常規 2H-Pd 基納米合金材料可以 在鹼性條件下的電化學氧還原反應(ORR) 中表現出優異的催化性能。尤其,通過 Pt 摻 雜得到的三金屬 PdCuPt 納米合金顆粒展示 出了卓越的 ORR 活性,優於大多數已報導 的 Pd 基鹼性 ORR 電催化劑。該工作發表於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21, 143, 17292-17299。

圖 1 以非常規 2H 相 Pd 納米顆粒為原料生長 2H-PdCu 以及 2H-PdCuPt 合金 納米顆粒的示意圖(左圖)以及多種催化劑的電化學氧還原反應性能比較圖。 (右圖)

2. 我們開發了一種簡單的兩步策略,成功實現 了 Pt 催化劑特定晶面的晶格調控。我們分別 以立方體 Pd 納米顆粒與八面體 Pd 納米顆粒 作為晶種,通過外延生長法製備得到了分別 暴露 Pt(100) 和 Pt(111) 晶面的立方體和八面 體 Pd@Pt 核殼結構納米顆粒,然後通過氫 插層將 Pd 核轉化為 PdH0.43,最終分別獲得 具有晶格拉伸應變的立方體 PdH0.43@Pt 和 八面體 PdH0.43@Pt 核殼結構催化材料。我 們發現晶格拉伸應變可以顯著促進 Pt(100) 和 Pt(111) 晶面表面的電催化醇氧化反應。 其中所製備的暴露 Pt(111) 晶面的催化劑(八 面體 PdH0.43@Pt)在甲醇氧化反應中的 Pt 品質比活性達到 32.51 A mgPt-1,在乙醇氧化 反應中的 Pt 品質比活性達到 14.86 A mgPt1,分別為商業 Pt/C 催化劑的 41.15 和 25.19 倍。該工作發表於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 2021, 143, 11262- 11270。

3. 我們報導了一種簡易的濕化學方法合成得到 了由超薄納米片組裝的多級 Rh 納米結構, 重要的是,這些 Rh 納米片展現出新型的密 排六方晶相,並且在密排六方晶相中觀察到 有序空位缺陷結構。在鹼性條件下的電催 化析氫反應中,這種獨特的 Rh 納米結構顯 示出優異的電催化活性和穩定性。理論計算 表明,這種新型的非本征晶相及空位缺陷結 構有利於 H2O 的吸附和解離,從而大幅提 升其電催化析氫反應性能。該工作發表於 Science Advances, 2021, 7, eabd6647。

4. 我們合成了具有非常規 2H/fcc 異相的二維 金納米片,並以其為範本來生長一維銠納米 棒。這種金納米片是類正方形的,其兩組對 邊分別具有 2H/fcc 異相及 fcc 相,其上下兩 個基面具有 2H/fcc 異相。我們對金納米片範 本的不同區域及其不同晶體結構對於銠納米 棒的二次生長的影響進行了系統的研究。通 過調控反應條件,我們構建了三種一維 / 二 維銠 - 金異質結。在 A 類異質結中,銠納米棒僅生長在金納米片的兩個 2H/fcc 邊上的 fcc 缺 陷(包括層錯及孿晶面)區域以及 2H 區域。在 B 類異質結中,銠納米棒生長在金納米片的兩個 2H/fcc 邊及兩個 2H/fcc 基面上的 fcc 缺陷(包括 層錯及孿晶面)區域以及 2H 區域。在 C 類異質 結中,銠納米棒無選擇地生長在金納米片的四個 邊和兩個基面上。此外,C 類異質結被用作酸性 介質電催化析氫反應的催化劑,表現出優異的催 化性能,其性能在銠基及其它貴金屬基酸性介質 析氫催化劑中名列前茅。該工作發表於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21, 143, 4387–4396。

圖 2 具有晶格拉伸應變的八面體 PdH0.43@Pt 核殼結構催化材料的製備與結構 分析。

5. 我們應用濕化學法合成出了一類新型銠基二維材 料:無定形 / 結晶異相超薄 Rh 及 Rh 基雙金屬 合 金( 包 括 銠 銅(RhCu), 銠 鋅(RhZn), 銠 釕(RhRu)), 並 對 其 在 串 聯 合 成 吲 哚 中 的 催 化 特 性 進 行 了 詳 細 探 究。 我 們 發 現, 在 溫和溫度(90 ℃)的甲醛稀釋水溶液中還原 Rh(acac)3,反應 18 小時即可獲得無表面活性劑 的具有無定形 / 結晶異相的超薄 Rh 納米片。此 外,通過將 Rh(acac)3 和 Cu(acac)2、Zn(acac)2 或 Ru(acac)3 簡單混合,在相同實驗條件下亦 可實現系列超薄雙金屬合金(RhCu,RhZn, RhRu)異相納米片的可控合成。這種獨特的異 相結構和 Cu 的合金作用使得超薄 RhCu 納米片 成為直接合成吲哚的高效異相串聯催化劑。與傳 統結晶相比較,無定形 / 結晶異相的存在可顯著 提高催化活性。通過進一步地 Cu 合金化,無定 形 / 結晶異相 RhCu 納米片可獲得 100% 的轉化 率和 99.9% 以上的吲哚選擇性。這項工作突出 了納米材料相工程和金屬合金化在 Rh 基催化劑 合理設計中的重要性,為開發精細化學品合成中 高效價廉的金屬異相催化劑提供了一條新途徑。 該工作發表於 Advanced Materials, 2021, 33, 2006711。

6. 我們利用准外延生長法對 Co 和 Ni 納米結構實現 晶相調控。採用 4H-Au 納米帶作為範本,Co 可 以外延生長在 Au 表面,得到了 4H-Au@14H-Co 納米枝結構。由於 Au 和 Co 之間的晶格不匹配度 較大,在 Au/Co 界面處形成了有序的失配位錯, 從而產生了一種 Co 的新相,即 14H。濕化學反 應中表面配體含量的增加會導致外延生長的 Co 納米枝逐漸變短,最終僅形成一層極薄的均勻的 覆蓋層並保持 14H 相,得到 4H-Au@14H-Co 納 米帶結構。此外,利用不同的濕化學合成法,可 以改變 Au/Co 界面處位錯的週期,因此外延生長 的 Co 覆蓋層可以形成 2H 相,得到 4H-Au@2HCo 納米帶結構。和 14H-Co 相比,2H-Co 和 Au 之間的晶格不匹配度較小,因此 2H-Co 覆蓋層 比 14H-Co 覆蓋層更厚。這個方法也可以用於外 延生長 2H 相的 Ni 覆蓋層,得到 4H-Au@2H-Ni 納米帶結構。由於 Co 和 Ni 的晶面間距不同, 在 4H-Au/2H-Co 和 4H-Au/2H-Ni 界面處的位錯 週期也不同。該工作發表於Advanced Materials 2021, 33, 2007140。

7. 我們通過精准調控無定形鈀(Pd)納米顆粒的 相變過程實現了非常規六方密排 2H 相 Pd 納米 顆粒(2H-Pd)的可控制備。隨後,進一步以 2H-Pd 納米顆粒為晶種,實現了金(Au)在其表 面上的各向異性晶相選擇性外延生長,即面心立 方(fcc)相 Au 生長在 2H-Pd 的 (002)h 晶面上, 而 2H 相 Au 則生長在 2H-Pd 的其他暴露晶面上, 從而形成 fcc-2H-fcc 異相 Pd@Au 核殼納米棒。 這種獨特的相選擇性外延生長策略可作為一種通 用方法來製備一系列其它具有 fcc-2H-fcc 異相 結構的金屬納米核殼異質材料,包括 Pd@Ag、 Pd@Pt、Pd@PtNi 及 Pd@PtCo。此外,我們發 現 fcc-2H-fcc 異相 Pd@Au 核殼納米棒作為催化 劑可在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製備一氧化碳的反應 中表現出優異的性能。其在 -0.9 至 -0.4 V 的寬電 位區間內均呈現出 90% 以上的法拉第效率,這 是目前利用 H 型電解池所測得的最好的催化性能 之一。該工作發表於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20, 142, 18971–18980。

8. 我們發展了一種濕化學一鍋法合成策略,在溫和 條件下製備了具有精准異相結構的 fcc-2H-fcc Au 納米棒。對單根 Au 納米棒的實驗和理論模擬結 果表明,與常規的 fcc 相 Au 納米棒相比,異相 Au 納米棒具有截然不同的光學性質。此外,在 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反應中,異相 Au 納米棒比 常規 fcc 相 Au 納米棒表現出更加優異的催化性 能。第一性原理計算揭示了 fcc-2H-fcc Au 納米 棒的異相結構界面更有利於吸附二氧化碳還原的 中間產物,從而提高了其電催化性能。該工作發 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 11, 3293。

9. 我們通過在 4H Au 納米帶上晶相可控地生長鉑銅 (PtCu)合金實現了 4H-Au@PtCu 核殼納米帶 的製備。通過調控 PtCu 殼的生長厚度,我們可 以分別在 4H Au 核上生長 4H 晶相和 fcc 晶相結 構的 PtCu 合金。該合成策略也可用於在 4H Au 納米帶上生長 4H 晶相或 fcc 晶相的鉑鈷(PtCo) 合金。所製備的 4H-Au@4H-PtCu 納米帶作為 電催化乙醇氧化催化劑在鹼性條件下表現出比 4H-Au@fcc-PtCu 納米帶更好的催化性能,且二 者性能均優於商用鉑黑催化劑。這項工作為探索 晶相可控的納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基於晶相的性質 和應用研究提供了一種新思路。該工作發表於 Nano Research., 2020, 13, 1970–1975。

10. 我們以 4H 和 4H/fcc Au 為範本實現了高純度 4H 晶相和 4H/fcc 異質晶相銅(Cu)的製備,並揭 示了 Cu 的晶相依賴的催化特性。與常規的 fcc 晶相 Cu 相比,具有非常規晶相的 Cu 納米材料 在二氧化碳電還原反應中表現出更高的活性和乙 烯選擇性。密度泛函理論計算結果進一步證實與 fcc Cu 相比,4H 晶相 Cu 和 4H/fcc 相界面更有 利於乙烯的產生,從而導致了晶相依賴的乙烯選 擇性。這項工作揭示了金屬納米催化劑的晶相工 程對提高其電催化性能的重要性,同時也提供了 一種製備具有非常規晶相新型催化劑的新方法。 該工作發表於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20, 142, 12760–12766。

11. 我們通過陽離子交換的合成策略,以 Cu3-χP 納 米片為範本製備了 Pd-P 二元晶相 @ 無定形異質 納米片(命名為 c-Pd-P@a-Pd-P)。該納米片 具有結晶核心以及無定形殼層。此外,所獲得的 c-Pd-P@a-Pd-P 納米片也可作為範本,進一步通 過合金化反應得到具有晶相 @ 無定形核殼結構 的 Pd-Ni-P 三元納米片(命名為 c-Pd-Ni-P@aPd-Ni-P)。 我 們 發 現 c-Pd-Ni-P@a-Pd-Ni-P 納 米片中 Ni 的含量可在 9.47 至 38.61 at% 的範圍 內進行調控。此外,所獲得的c-Pd-Ni-P@a-PdNi-P 納米片(Ni 含量為 9.47 at%)作為催化劑 在電催化乙醇氧化反應中表現出優異的活性, 其品質活性高達 3.05 A mgPd-1,是商用 Pd/C 催 化劑(0.68 A mgPd-1)的 4.5 倍。該工作發表於 Advanced Materials, 2020, 32, 2000482。

12. 我們利用原位表面增強拉曼光譜(SERS)系統 研究了吸附在不同晶相的 Au 納米結構上的對硝 基苯硫酚(pNTP)在表面等離激元驅動產生的 熱電子誘導下發生光催化反應,生成p,p’- 二琉 基偶氮苯的過程。我們發現在非常規晶相的 4H Au 上的光催化速率是在常規晶相的 fcc Au 上的 約 6-8 倍,說明 4H Au 上所產生的熱電子擁有更 高的催化活性。進一步的電化學催化結果表明, 在 4H Au 上將pNTP 還原為對氨基苯硫酚的活性 也高於 fcc Au。這項工作揭示了基於 Au 納米材 料不同晶相的可控合成對製備高效催化劑的重要 性。該工作發表於ACS Materials Letters, 2020, 2, 409–414。

13. 我們利用原位透射電子顯微鏡系統研究了超薄 4H Au 納米帶的熱回應。我們發現在電子束輻射 加熱到 400 K 以下時,可以逐漸觀察到 4H Au 納 米帶幾何結構明顯的“瑞利失穩”現象,然而其 特殊的 4H 相依然保持穩定。而當加熱溫度達到 800 K 時,Au 納米帶會發生從 4H 相到 fcc 相的 相變,並且整個過程與分子動力學模擬獲得的結 果非常吻合。這項工作揭示了超薄 4H Au 納米 結構的熱穩定性,並將促進其在納米電子器件、 等離子和催化等領域的實際應用。該工作發表於 Matter, 2020, 2, 519–52。

14. 我們發現了一種獨特的硫醇分子——1,3,4- 噻二 唑 -2,5- 二硫醇,其可誘導 Pd 納米材料從 fcc 晶 相轉變為無定形相而不會破壞材料的完整性。這 一配體誘導的無定形化在室溫條件下通過配體交 換的方式實現,並可實現具有不同表面封端配體 的 fcc Pd 納米材料的無定形化。所獲得的無定形 Pd 納米顆粒在酸性條件下具有顯著提高的電催 化析氫活性和良好的穩定性。這項工作提供了一 種製備無定形 Pd 納米材料的簡單、有效方法, 並展現了該材料在電催化領域的良好應用前景。 該工作發表於 Advanced Materials, 2020, 32, 1902964。

參考文獻

1. Ge, Y, Wang, X, Huang, B, Huang, Z, Chen, B, Ling, C, Liu, J, Liu, G, Zhang, J, Wang, G, Chen, Y, Li, L, Liao, L, Wang, L, Yun, Q, Lai, Z, Lu, S, Luo, Q, Wang, J, Zheng, Z & Zhang, H 2021, 'Seeded Synthesis of Unconventional 2H-Phase Pd Alloy Nanomaterials for Highly Efficient Oxygen Reduc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vol. 143, no. 41, pp. 17292-17299.

2. Liu, G, Zhou, W, Ji, Y, Chen, B, Fu, G, Yun, Q, Chen, S, Lin, Y, Yin, P-F, Cui, X, Liu, J, Meng, F, Zhang, Q, Song, L, Gu, L & Zhang, H 2021, 'Hydrogen-Intercalation-Induced Lattice Expansion of Pd@Pt Core- Shell Nanoparticles for Highly Efficient Electrocatalytic Alcohol Oxid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vol. 143, no. 29, pp. 11262–11270.

3. Zhang, Z, Liu, G, Cui, X, Gong, Y, Yi, D, Zhang, Q, Zhu, C, Saleem, F, Chen, B, Lai, Z, Yun, Q, Cheng, H, Huang, Z, Peng, Y, Fan, Z, Li, B, Dai, W, Chen, W, Du, Y, Ma, L, Sun, C-J, Hwang, I, Chen, S, Song, L, Ding, F, Gu, L, Zhu, Y & Zhang, H 2021, 'Evoking ordered vacancies in metallic nanostructures toward a vacated Barlow packing for high-performance hydrogen evolution', Science Advances, vol. 7, no. 13, eabd6647.

4. Liu, J, Niu, W, Liu, G, Chen, B, Huang, J, Cheng, H, Hu, D, Wang, J, Liu, Q, Ge, J, Yin, P, Meng, F, Zhang, Q, Gu, L, Lu, Q & Zhang, H 2021, 'Selective Epitaxial Growth of Rh Nanorods on 2H/fcc Heterophase Au Nanosheets to Form 1D/2D Rh-Au Heterostructures for Highly Efficient Hydrogen Evolu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vol. 143, no. 11, pp. 4387–4396.

5. Ge, J, Yin, P, Chen, Y, Cheng, H, Liu, J, Chen, B, Tan, C, Yin, P-F, Zheng, H-X, Li, Q-Q, Chen, S, Xu, W, Wang, X, Wu, G, Sun, R, Shan, X-H, Hong, X & Zhang, H 2021, 'Ultrathin Amorphous/Crystalline Heterophase Rh and Rh Alloy Nanosheets as Tandem Catalysts for Direct Indole Synthesis', Advanced Materials, vol. 33, no. 9, 2006711.

6. Cheng, H, Yang, N, Liu, X, Guo, Y, Liu, B, Yang, J, Chen, Y, Chen, B, Fan, Z, Lu, Q, Yuan, S, Wang, J, Gu, L & Zhang, H 2021, 'Quasi-Epitaxial Growth of Magnetic Nanostructures on 4H-Au Nanoribbons', Advanced Materials, vol. 33, no. 1, 2007140.

7. Liu, J, Huang, J, Niu, W, Tan, C & Zhang, H 2021, 'Unconventional-Phase Crystalline Materials Constructed from Multiscale Building Blocks', Chemical Reviews, vol. 121, no. 10, pp. 5830–5888.

8. Ge, Y, Huang, Z, Ling, C, Chen, B, Liu, G, Zhou, M, Liu, J, Zhang, X, Cheng, H, Liu, G, Du, Y, Sun, C-J, Tan, C, Huang, J, Yin, P, Fan, Z, Chen, Y, Yang, N & Zhang, H 2020, 'Phase-Selective Epitaxial Growth of Heterophase Nanostructures on Unconventional 2H-Pd Nanoparticl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vol. 142, no. 44, pp. 18971-18980.

9. Fan, Z, Bosman, M, Huang, Z, Chen, Y, Ling, C, Wu, L, Akimov, YA, Laskowski, R, Chen, B, Ercius, P, Zhang, J, Qi, X, Goh, MH, Ge, Y, Zhang, Z, Niu, W, Wang, J, Zhang, H & Zhang, H 2020, 'Heterophase fcc-2H-fcc gold nanorods', Nature Communications, vol. 11, 3293.

10. Wang, J, Zhang, J, Liu, G, Ling, C, Chen, B, Huang, J, Liu, X, Li, B, Wang, AL, Hu, Z, Zhou, M, Chen, Y, Cheng, H, Liu, J, Fan, Z, Yang, N, Tan, C, Gu, L, Wang, J & Zhang, H 2020, 'Crystal phase-controlled growth of PtCu and PtCo alloys on 4H Au nanoribbons for electrocatalytic ethanol oxidation reaction', Nano Research, vol. 13, no. 7, pp. 1970–1975.

11. Chen, Y, Fan, Z, Wang, J, Ling, C, Niu, W, Huang, Z, Liu, G, Chen, B, Lai, Z, Liu, X, Li, B, Zong, Y, Gu, L, Wang, J, Wang, X & Zhang, H 2020, 'Ethylene Selectivity in Electrocatalytic CO2 Reduction on Cu Nanomaterials: A Crystal Phase-Dependent Stud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vol. 142, no. 29, pp. 12760−12766.

12. Yin, P-F, Zhou, M, Chen, J, Tan, C, Liu, G, Ma, Q, Yun, Q, Zhang, X, Cheng, H, Lu, Q, Chen, B, Chen, Y, Zhang, Z, Huang, J, Hu, D, Wang, J, Liu, Q, Luo, Z, Liu, Z, Ge, Y, Wu, X-J, Du, X-W & Zhang, H 2020, 'Synthesis of Palladium-Based Crystalline@Amorphous Core–Shell Nanoplates for Highly Efficient Ethanol Oxidation', Advanced Materials, vol. 32, no. 21, 2000482.

13. Huang, J, Niu, W, Li, C, Tan, C, Yin, P, Cheng, H, Hu, Z, Yang, N, He, Q, Nam, G-H & Zhang, H 2020, 'In-Situ Probing of Crystal-Phase-Dependent Photocatalytic Activities of Au Nanostructures by 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ACS Materials Letters, vol. 2, no. 4, pp. 409-414.

14. Li, P, Han, Y, Zhou, X, Fan, Z, Xu, S, Cao, K, Meng, F, Gao, L, Song, J, Zhang, H & Lu, Y 2020, 'Thermal Effect and Rayleigh Instability of Ultrathin 4H Hexagonal Gold Nanoribbons', Matter, vol. 2, no. 3, pp. 658-665.

15. Cheng, H, Yang, N, Liu, G, Ge, Y, Huang, J, Yun, Q, Du, Y, Sun, C-J, Chen, B, Liu, J & Zhang, H 2020, 'Ligand-Exchange-Induced Amorphization of Pd Nanomaterials for Highly Efficient Electr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Advanced Materials, vol. 32, no. 11, 1902964.

16. Cui, X, Zhang, Z, Gong, Y, Saleem, F, Chen, B, Du, Y, Lai, Z, Yang, N, Li, B, Gu, L & Zhang, H 2020, 'Defect-Rich, Candied Haws-Shaped AuPtNi Alloy Nanostructures for Highly Efficient Electrocatalysis', CCS Chemistry, vol. 2, no. 1, pp. 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