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污染物成海洋大敵?威脅鯨豚與人類食物鏈

POPs CH

香港海域生活的鯨豚一直面臨著健康威脅,而新興有機污染物的湧現,可能導致人類食物鏈也受到污染。

香港城市大學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SKLMP)主任梁美儀教授聯合SKLMP成員林群聲教授,葛展榮博士以及阮悅斐博士,合作研究本地海洋哺乳類動物體內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濃度及其長期變化,分別於今年5月及6月在《環境科學與技術》上發表了兩篇論文。

研究團隊最新發現,相比於已被立法管而明顯減少的多溴二苯醚(PBDEs),在香港擱淺的白海豚及江豚的肝臟和皮膚油脂樣本中,新興POPs如全氟/多氟烷基物質(PFAS)和鹵代阻燃劑(HFRs)的濃度在全球則處於較高污染水平,可造成鯨豚生殖障礙等潛在健康風險。這些污染物濃度也會隨著食物鏈逐級倍增,並最終在人體中積累。

團隊的另一研究於20122018年間收集了25條白海豚及72條江豚組織樣本做化學分析,結果發現,白海豚和江豚體內含有多種新興有機化學品,當中2種新興有機污染物全氟環己烷磺酸鹽(PFECHS)和2,3,3,3-四氟-2-丙酸酯(HFPO- DA)的濃度,升幅分別為2.8倍及5.6倍。

如今新興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種類繁多且廣泛使用,其中大部分仍未受到有效監管。這些新興污染物對環境和人類的影響可能比傳統的POPs更為深遠。相關部門應盡快制定法律法規,最大程度降低此類污染物對環境的危害。

Related Studies:
PFASs: DOI Link
HFRs: DOI Link

News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