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亮點

Grid monitoring of SARS-CoV-2 in sewage for an early-warning sign of community outbreak
Posted

參與成員: 張彤教授

至今,張彤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從不同地區的污水處理系統已採集1000個以上的本土污水樣本進行新冠病毒SARS-CoV-2的核酸檢測。初步研究結果表明污水監測可用作以下用途:

1. 提供COVID-19爆發的早期預警。污水的病毒檢測陽性率可以反映病毒在社區中傳播的總體情況,有可能作為醫療檢測的補充信息,用作社區爆發的早期預警。

2. 追踪社區爆發的發展趨勢。研究團隊會繼續收集和分析大量數據,對比實際醫療檢測診斷數據,構建一個系統性評估方法和探討後續跟進措施。

3. 補充對有感染集群屋苑的監測方法。研究團隊靈活調整監測計劃,在由感染集群的屋苑進行針對性的採樣和分析,為醫療檢測提供補充性的諮詢。

以上工作由香港食物及衛生局醫療衛生研究基金於2020年10月資助,…

Smart stimulti-responsive materials for rapid detection of pollutants
Posted

參與成員: 林漢華教授

我們研究小組屬於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致力於通過分子印跡技術(MIP)開發化學傳感材料,並且已經獲得了製造MIP和其他相關材料的大量經驗。為解決一般不與通用信號感測器相互作用的疏水性有機污染物的化學傳感的問題,我們開發了一種新型分子印跡技術,利用溶劑致變色分子報告分子來感應識別和結合非極性污染物後分子印跡受體位置微環境極性的微小變化。為了證明我們的化學傳感技術的獨特能力,我們製造了一種特殊的分子印跡聚合物材料,該材料在結合氯化三丁基錫時可以產生比色和螢光響應。這是化學感測器首次檢測到三丁基錫類物質。

我們將繼續這項研究工作,為分子印跡化學傳感材料開發出更多有趣的、不依賴於與非極性疏水分析物特異性作用/反應的分子傳感策略。這些新的化學傳感機制以及開發的化學傳感材料對於現場快速篩選一些目前只能在實驗室環境中經歷分離、濃縮、…

Global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mussels
Posted

參與成員:胡紹燊教授, 梁美儀教授, 招文瑛博士

為了克服監測海洋環境中金屬長期存在的問題和局限性,胡紹燊教授的科研團隊早於2007年研發了一套新的化學採樣裝置,稱為人工貽貝(Artificial Mussel, AM)。該裝置主要由浸於人工海水的高分配配位體 chelex 100 樹脂、外壁為不透性有機玻璃、兩端用半透過性聚丙烯醯胺 (polyacrylamide, SPP) 密封的管道構成。SPP膠可以使金屬離子通過孔隙緩慢滲透進入管道後與樹脂螯合。

在蘇格蘭、冰島、南非和葡萄牙水域的實地測試表明,AMs積累的常見有毒金屬與活貽貝(living mussel) 相似 (Leung et al., 2008; Degger et al., 2011; Gonzalez-Rey et al., 2011; Claassens et al., 2016…

Characterizing the Host Coral Proteome-cmyk
Posted

參與成員: 陳荔博士

石珊瑚是珊瑚礁的基礎,具有突出的生態和經濟意義。可靠的研究珊瑚蛋白質組的工作流程對於了解珊瑚生物學至關重要。這裡我們研究了不同的製備工作流程,並對南海常見的石珊瑚Platygyra carnosa的蛋白質組進行了表徵。我們發現研磨珠均質與懸浮捕集(S-Trap)製備相結合可以從珊瑚樣本中獲得超過2700個蛋白。使用P. carnosa轉錄組資料庫的注釋顯示,大多數蛋白來自珊瑚宿主細胞。無標記量化和功能注釋表明,大部分參與蛋白的氧化還原穩態。此外,這種方法在定量分析中展現了良好的重現性。雖然產生的共生體:宿主比率較低,但該方法在表徵珊瑚宿主蛋白質組學的情況是有效的,這為探索珊瑚宿主組織對環境壓力反應的分子機制提供了基礎。

參考:

Ma, H., Liao, H.,…

Recovery of tropical marine benthos-cmyk
Posted

參與成員: 梁美儀教授,邱建文教授

拖網捕撈對海底棲息地極為不利,為減少棲息地破壞和過度捕撈的問題,拖網捕撈在一些司法管轄區已被禁止。然而,大多數關於生態系統對拖網捕撈影響的反應的報告都來自溫帶地區,重點關注商業物種,幾乎沒有研究過熱帶地區拖網禁令後沉積物中底棲動物的恢復情況。在香港,使用各種類型的漁具進行密集拖網捕撈的歷史早已使沿海生態系統退化。為促進漁業資源及相關底棲生態系統的恢復,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於2012年12月31日實施全港拖網禁令。我們將2012年6月(拖網禁令前)和2015年6月(禁令後2.5年)進行的調查比較,結果顯示禁止拖網後沉積物中有機物含量較高,水體中懸浮固體含量較低,大型底棲動物的網站豐度、物種豐富度、功能多樣性和網站間相似性顯著增加。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實施拖網禁令可以成為保護熱帶沿海水域生物多樣性的有效措施。

參考:…

Distinct interaction effects of warming and anthropogenic input-cmyk
Posted

參與成員: 劉紅斌教授

長久以來,矽藻和雙鞭毛藻在海水中的比例一直是海洋科學家用來評估海洋生態系統狀況和水質的基準。雙鞭毛藻會釋放毒素殺死魚類並導致海水缺氧,令水質變差。相反地,矽藻喜歡生活在水質清潔的地方,所以矽藻的比例越高則反映水質越好。從2000年至2017年,珠江河口的矽藻和雙鞭毛藻的比例差不多增加了一倍。SKLMP成員劉紅斌教授及其團隊的研究發現矽藻的增加不是因為水質改善,而是因為珠江河口的人類活動改變了海水的溫度和營養成分影響藻類的生長。劉教授也提及並非所有的矽藻都對生物無害,有些矽藻甚至會對海洋哺乳類動物和鳥類的神經有害。因此藻華現象是一個重大的環境問題,他希望藉著這次的研究成果能幫助預測甚至預防藻華現象的出現。

參考:

Cheung, Y.Y., Cheung, S., Mak, J., Liu, K., Xia,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