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結果(2006-07年度)

共有十間學校參與本年度的計畫,有5071名學生填寫篩選問卷。當中有149人被評為反應型攻擊者、62人被評為操控型攻擊者、89人被評為攻擊型受害者及355人被評為退縮型受害者。

量性研究

一. 反應型攻擊者小組

學生問卷結果
量表

有效人數

平均數差異

F值
攻擊行為
(CBCL-YSR: Aggressive behaviour)
47 -4.83 10.52**
反應型攻擊行為
(RPQ: Reactive aggression)
41 -2.65 26.67**
**p<.01

結果顯示,完成小組後的學童,與小組開始前比較,其攻擊行為及反應型攻擊行為均有顯著減少。

二. 退縮型受害者小組

學生問卷結果
量表

有效人數

平均數差異

F值
焦慮/抑鬱
(CBCL-YSR: Anxious/Depressed)
69 -4.09 22.33**
直接欺凌指數
(PVQ: Physical Victimization)
71 -1.30 53.95**
言語欺凌指數
(PVQ: Verbal Victimization)
70 -3.18 53.95**
社交排斥指數
(PVQ: Social Exclusion)
71 -3.18 111.30**
**p<.01

結果顯示,完成小組後的學童,與小組開始前比較,其焦慮/抑鬱、身體和言語欺凌指數及社交排斥指數均有顯著減少。

質性研究

一. 反應型攻擊者小組

a. 學生

通過內容分析法,歸納及比較學童在參加小組前及小組後在個別訪談中所給予的答案,結果發現小組能有效地協助組員建立多角度的思考模式。學童在面對社交問題時,會考慮周遭更多解決問題的可能性。

在對話中,他們會比之前使用更多「或者」、「可能」、「有機會」等字眼,這比較在前測時他們會經常使用「一定」、「實係」、「必定」等絕對性字眼,他們的認知層面能容納更多的可能性。談及行動上,「暴力是唯一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想法的出現次數大幅減少,而且在思考問題的解決方法時,學童會比之前更加顧及到他人的感受,並且懂得理解別人的難處,也增加了對別人的感受的同理心。

b. 老師

通過內容分析法,歸納及比較老師觀察學童在參加小組前及小組後在課堂上的表現,結果發現參與小組的學童在情緒及行為上,均有顯著正面的改變。學童更加懂得控制自己暴躁的情緒,並且有能力在憤怒爆發前,冷靜在控制自己。在課室內,他們與同儕的關係有明顯的改善,並且結識到更多的朋友。在面對人際關係衝突的時候,他們能夠以理性、負責任的態度和方式去解決、並且在面對難題時,他們懂得尋求老師的協助。

二. 退縮型受害者小組

a. 學生

通過內容分析法,歸納及比較學童在參加小組及小組後在個別訪談中所給予的答案,結果發現小組能協助退縮型受害者的學童建立更強的自信及自我形象。他們的溝通技巧及自表能力有顯著的提升,會更願意去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並學懂理性地分析他人對自己的要求。在解決問題上,他們對自己的解難能力建立了更大的信心,並且能夠以實際行動作出配合。

b. 老師

通過內容分析法,歸納及比較老師觀察學童在參加小組前及小組後在課堂上的表現,結果發現參與小組的學童能夠以更積極的態度融入校園生活。他們和師長及同儕有更好的關係,並且會更主動地參與班內事務。老師也觀察到學童在情緒行為上有顯著的改變,他們面上有更多的笑容,並且變得較之前樂觀。他們亦能夠主動地表達出自己的情緒和期望。遇到問題時,他們會更願意尋求老師的幫助去解決問題。

備注:由於輸入及分析數據需時,部分研究結果未能在此公佈。

回頂端

© 2019 香港城市大學 有教無「戾」校園欺「零」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