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設計

2006-07及2007-08年度

這兩年度研究的小組介入對象均為中學生(中一至中三),2006-07年度針對「反應型攻擊者」及「退縮型受害者」,2007-08年度則針對「操控型攻擊者」及「攻擊型受害者」

我們透過實驗設計 (Experimental Design),比較治療性輔導小組與對照小組,去驗證治療性輔導小組對攻擊者及受害者的成效。治療性輔導小組以「認知行為治療法」為基礎,旨在減少「反應型攻擊者」及「操控型攻擊者」的攻擊行為,及加強「退縮型受害者」和「攻擊型受害者」的自表和情緒管理能力,減少被欺凌的情況。對照小組則是學習小組,目的是提高組員的學習動機,與減少攻擊行為或加強自表及情緒管理能力無關。入選參加小組的學生會被隨機分配到治療性輔導小組或對照小組。

此外,我們會安排一位對照學生 (Control Student) 參加每一組治療性輔導小組。對照學生在學生問卷內的各量表中取得較低的分數,同時經老師推薦,證明他們有較佳的社交、人際及溝通技巧。此舉有兩個目的,其一是減低標籤效應,二則希望對照學生能成為組員的模範 (Role Model),為其他組員帶來正面影響。

每個人的認知、行為及情緒發展均受周圍的環境影響,例如家庭、學校及社會 (Bronfenbrenner, 1979)。因此,本研究採用「三聯法」 (Triangulation),透過家長評估、老師評估及組員自我評估多維度及準確地評估小組的成效。

研究運用了「混合模式研究」 (Mixed Mode Research Method),同時以量性 (Quantitative)及質性 (Qualitative)方法評估組員於小組前後的表現。量性方法透過量表及問卷得到數據,而質性方法則以結構性訪談 (Structured Interview)深入了解攻擊者及受害者的想法、行為及情緒。透過「前測/後測」,即比較組員進入小組前與完成小組後的表現,評估小組對組員的思想、行為和情緒的影響。此外,本研究是一個縱向研究 (Longitudinal Study),組員於完成小組一年後繼續接受量性及質性評估,以了解治療小組對參加者的長遠成效。

回頂端

© 2014 香港城市大學 有教無「戾」校園欺「零」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