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個案輔導(社工篇)

攻擊型受害者

為何挑釁我?

阿詩與同學在飯堂吃東西時有兩位同學走過來,以言語挑釁阿詩。阿詩很煩躁,但礙於怕老師責罰,所以反對同學作出反駁的提議。但禁不住他們連番的騷擾,終於都爆發了怒火。

阿詩的考慮和行動
認知
  • 思想負面、懷有敵意: 阿詩認為老師和部分同學都是不可信的,他們都會對自己不利
  • 有推卸責任的傾向: 阿詩認為自己生氣全是因為同學在挑釁,自己已經盡了最大的可能去防止這個情況,她最後發脾氣是其他同學的責任
  • 自我保護意識強,有報復傾向: 當同學剛走到阿詩的附近,她已經開始進入防備的狀態,以敵視的態度對待其他同學
  • 有矛盾的價值觀: 對於向挑釁自己的同學作出反擊,阿詩既想守規矩做一個好學生的形象,怕被罰;但又不懂得怎樣回應,也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氣,事後也會自我批評,處於矛盾當中
情緒
  • 驚恐、焦慮感: 對於同學的挑釁感到很焦慮,不斷的猜想可能發生的負面後果
  • 深深不忿: 對於挑釁別人的同學不會受到責罰感到深深不忿
  • 情緒不穏: 阿詩的情緒本來十分歡愉,但遇到不友善的同學後,立即有所改變,時而生氣,時而害怕
行為
  • 表現具有敵意,用激進的方式來保護自己: 阿詩到挑釁的時候,最終會發脾氣來驅趕感到來意不善的人
社交
  • 欠缺社交及溝通能力: 遇到同學的挑釁,阿詩不懂得迴避或以言語溝通平息人際間的風波
  • 對人欠缺信任: 不單是同學,阿詩對其他人如老師都不信任,不認為他們會公平處理事件

評估(探索學生的內心掙扎及非理性想法)

  • 了解遇到困難時的處理方法和考慮,評估內心掙扎
  • 追溯掙扎的源頭,了解非理性想法的本質

社工在評估攻擊型受害者的非理性想法時,要特別留意學生的內心矛盾。好像阿詩一樣,在道德方面 (Moral Anxiety),她知道發脾氣是不好的行為,她自己也不想這樣做,而且還會被老師責罰,有負面的後果,這些他們都能理解。但本能 (Neurotic Anxiety)驅使她在面對壓迫時使用激動情緒和暴力去回應,否則難以維護個人的尊嚴和自己認為的公平。而現實方面 (Reality),她就認為自己不予回應,對方就一定會繼續挑釁的行為,自己會持續地受到威脅。受這非黑即白的思想影響,所以就算知道在道德上得不到支持,她都不得不順著本能去作出反應。

在這評估當中,可見阿詩的掙扎。要疏解當中的矛盾處,社工還需要了解阿詩形成這些思想的源頭,例如在甚麼情況下認定發脾氣或強忍是絕對負面的事,這樣才可以替她從過去的經驗中釋放出來。

拆解(討論公平的定義,調整過高的期望)

  • 讓學生根據非理性想法作出推論,了解其極端的影響
  • 以現實的理據,反駁非理性想法的不合情理之處
  • 調整過分極端的想法

其實阿詩所相信的思想並不是完全的不正確,只是程度上的不合情理,令到自己盲目地堅守了某些社會認同的價值觀,壓抑了為人基本有的權利,如表達自己的不滿,終致超過人所能忍受的程度而作出暴力行為。其實,以現實的證據讓她認識到,有客觀及大眾認同的規條存在來管理做壞事的人,事實上做錯事的人已受到適當的懲罰,這就可以讓阿詩平息心中的怒火,較公平地看待環境、自己和別人,達到三者的平衡。只要調整阿詩對事情看法的程度,就可以達到較理性的想法。

回頂端

© 2019 香港城市大學 有教無「戾」校園欺「零」計畫